编者按:中国共产党淮阴工学院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时期,在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淮安大学创建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五年,学校党委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淮安大学创建目标,深入推进“淮工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十个一流”举措,全面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聚焦内涵建设,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办学层次的历史性跃升,两次获得江苏省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为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淮安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踔厉奋发。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宣传组特推出“踔厉奋发这五年”专题,全面展示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十个一流”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使命感、责任感,以优异成绩迎接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自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淮阴工学院秉持“扎根苏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的理念,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为方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科研水平与服务地方能力稳步提升。
聚焦校城融合,开创科技服务新模式
近五年,学校持续深化校城融合理念,推动科技服务模式改革,为学校内涵建设注入创新活力。
实施“1111”工程,扩展校城融合深度。按照“学校对接政府、学科对接产业、团队对接企业”工作思路,实施校城融合“1111”工程,推动“科技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2019年,实现“1111”工程淮安全覆盖;与徐州市、连云港灌南县、宿迁泗洪县签订合作协议,并与徐州云龙区、连云港赣榆区等县区开展合作,推进实现苏北地市全覆盖;实施“跨江发展、向南图强”战略,开展跨单位、跨领域、跨区域合作,加强与扬州高邮市、南通如东县、苏州常熟高新区、无锡宜兴市等市县对接并达成合作意向。典型做法被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20余次,被省教育厅向全省高校推广。
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校城融合力度。完善“校企交流会随时开、校政联席会定期开、发展大会每年开”校城融合“三会”机制,打造政校企融合发展共同体。创新科技投入机制,设立校政合作专项基金,基金池已注资2300万元,立项揭榜挂帅项目220余项,激发企业投入1.83亿元,解决技术难题350余件,授权专利300余件,发布各类标准10余件,学校入选“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获评省职工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奖。
深化境外合作,拓宽校城融合广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多方引聘境外高层次人才,获评省外专百人计划、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等,主办国际学术会议10场次。获批省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省外国专家工作室3个。加强两岸科技合作,获批成立淮安市对台科技交流平台,与台资企业合作横向项目20项,合作经费近500万元,促进专利许可25件,金额83万元。
服务国家战略,开拓科技发展新局面
这五年,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关键领域技术攻关,为地方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精准助力。
聚焦地方资源,突破行业核心技术。推动矿盐资源深度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高层次平台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为己任,聚焦当地特色矿盐资源深度利用开发,首创“尾矿岩盐循环法联产盐碱钙新技术”(国内新建合成纯碱项目唯一允许工艺,所产“淮盐”保障近2亿人食盐安全),开发“凹土基食用油脱色剂”等凹土产品,以第一单位获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引领盐碱、凹土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强化技术支撑,助推战略行业发展。聚焦“双碳”战略,建设成立淮安市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开展“ccus与能源体系协同发展研究”(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获批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淮安市唯一、同类高校唯一),中标“淮安区碳达峰实施方案”项目,助推战略行业创新发展。
深化校企合作,助力新兴产业升级。通过校企联合实体化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促进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升级发展。南京安淮创新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安伦化工-淮阴工学院),目前已孵化为规上企业,在氨基酸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在新冠药物辉瑞帕维罗德的关键中间体产业化上占据国内领先优势,助力区域医药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
汇聚科技力量,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
五年来,学校不断凝聚科技创新力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发挥智库优势,献智苏北跨越赶超。针对苏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省重点建设智库——苏北发展研究院在咨政服务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入选中国智库100强。主导编制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植根苏北 聚焦苏北 助力苏北 发展苏北”等成果获中国智库索引最佳案例、江苏智库实践十佳案例,多项成果获省、市主要领导批示。
力推成果转化,服务江苏走在前列。通过校企、校政、校城共建省联合技术转移中心、省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高企育成中心、研究院(所)等科技服务平台,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近五年,授权发明专利959件,实现专利转化904件,转化金额4586.4万元。学校通过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33251-2016认证,多次荣获省技术转移工作促进奖、省技术转移工作创新奖、省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十大技术转移优秀案例,名列中国高校专利许可榜、转让榜百强,有效服务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集聚创新团队,助力国家乡村振兴。围绕现代农业提质增效重大需求,成立淮安市乡村振兴研究院,集聚团队科技攻关。近年来荣获省科技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植保学会一等奖等省部级奖8项,获批盱眙草莓、淮安蒲菜、鲜食大豆/玉米和涟水生猪4个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水稻育秧基质成果走向全国主要水稻产区,增加农业产值超百亿,被央视专题报道,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淮工力量。
新起点,新征程,学校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矿盐资源深度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淮安市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研究院、淮安市乡村振兴研究院等平台,实施“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人工智能、军民融合、一带一路”行动,以“五个行动”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以高等教育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学校通过省技术转移中心、省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高企育成中心,从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孵化、高企培育等方面,以有组织产学研支撑校城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服务质效,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赋能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